一、天然橡胶:供应增量难抵需求塌方
进口成本激增与供应链重构
美国对东南亚天然橡胶主产国加征关税(泰国36%、越南32%、印尼21%),直接推高美国市场进口成本。以泰国为例,2024年对美出口天然橡胶约22万吨,关税成本增加将迫使美国转向科特迪瓦等替代来源,但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。对中国而言,虽然直接出口美国比例不足1%,但东南亚轮胎企业(如赛轮、中策橡胶)的海外工厂面临成本压力,可能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采购,转而增加北美本地采购量。
国内供应压力加剧
云南、海南产区4月进入开割高峰期,云南胶水收购价已跌至9.5元/公斤(同比降12%),叠加青岛保税区库存攀升至62万吨(环比增0.6%),市场呈现“增产不增需”困局。部分贸易商为规避风险,开始低价抛售泰标20号胶,现货成交价跌破13500元/吨。
二、合成橡胶:成本塌陷与需求萎缩共振
丁二烯价格“断崖式”下跌
美国对韩国、日本合成橡胶加征25%关税,导致其出口转向中国,但叠加原油价格回落至78美元/桶(较3月高点跌15%),国内丁二烯港口库存降至3.3万吨(同比降28%),价格单周下跌1200元/吨至8200元/吨。顺丁橡胶企业被迫降低开工率,山东益华橡塑10万吨装置提前检修。
轮胎厂采购策略转向
半钢胎企业(如玲珑轮胎)为控制成本,将顺丁橡胶掺混比例从30%下调至20%,转而增加天然橡胶用量。但天然橡胶价格同步下跌,形成“双杀”局面——华东地区BR9000报价跌至12800元/吨,较年初高点回落18%。
三、轮胎市场:海外产能“围城”与内需疲软
东南亚工厂遭遇“关税围剿”
赛轮轮胎越南工厂(产能占比30%)因46%关税导致出口成本增加180美元/条,企业紧急调整排产计划,将30%订单转移至墨西哥基地。但墨西哥工厂因美国对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,钢帘线采购成本上升,整体利润率压缩至5%以下。
国内替换市场“量价齐跌”
全钢胎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45天(同比增10天),山东地区32寸工程胎终端售价跌破500元/条。为去库存,部分经销商推出“买三送一”促销,但终端需求仍以市政工程订单为主,乘用车胎替换需求同比降15%。
四、再生橡胶:环保政策与低价冲击博弈
进口再生胶成本优势凸显
马来西亚再生胶(STR20)到岸价跌至950美元/吨(较国产胶低12%),刺激国内进口量激增。但海关总署加强“洋垃圾”查验,导致华东地区再生胶通关周期延长至30天,部分企业转向印尼采购。
技术升级成突围关键
青岛双星投产的智能化再生胶生产线(能耗降低30%)开始接单,产品定位高端汽车密封条市场。但中小再生胶厂因无法承担RCEP原产地认证费用(约5万元/批次),被迫退出市场。
此轮关税冲击本质是“全球制造业再平衡”的阵痛。短期看,橡胶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将被压缩,但中长期将倒逼行业从“成本竞争”转向“技术+绿色壁垒”竞争。